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深瞳第二部:AI独角兽的估值神话与市场现实

深瞳第二部能否续写辉煌?

提到格灵深瞳,很多人会想起它曾经的万亿估值神话。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人工智能公司,一度被投资大佬徐小平和沈南鹏捧上神坛,口头估值高达1.9万亿。然而,当它真正登陆科创板时,市场却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——上市首日破发,市值缩水至64亿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深瞳第二部还能续写辉煌吗?

从万亿梦想到64亿现实

格灵深瞳的上市表现堪称”骨感”。发行价39.49元,首日即破发,次日继续下跌,最终报收34.9元,中签股民人均亏损超2000元。与2014年徐小平口中的”5000亿美元估值”相比,如今的64亿市值简直微不足道。这种巨大的落差,反映了AI行业从狂热到理性的转变经过。

那么,格灵深瞳到底错过了什么?早期的产品定位失误可能是关键。其主打的行为分析仪并未打开市场,2016年甚至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。虽接着来通过农行安防项目扭转颓势,但已经错失了AI行业最佳进步期,被商汤等后起之秀远远甩在身后。

明星资本暴赚 vs 散户血亏

有趣的是,虽然二级市场投资者亏损连连,早期入局的明星资本却赚得盆满钵满。真格基金、红杉资本等机构持有的股票价格超过20亿元,策源创投的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83倍!这种反差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一级市场狂欢过后,二级市场往往成为接盘侠。

数据显示,格灵深瞳三年半累计亏损近6.3亿元,客户集中度高,前五大客户贡献了74.54%的收入。这种业务结构显然不够健壮,也让投资者对其未来进步充满疑虑。

深瞳第二部的出路在哪里?

面对困境,深瞳第二部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。目前,格灵深瞳聚焦城市管理、聪明金融和商业零售三大领域,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。要想突围,必须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好消息是,2020年其净利润增长81.27%,在可比公司中位居第一。这证明公司仍有潜力,关键在于能否抓住AI+行业的细分机会。比如在轨交运维、体育健壮等新兴领域,或许能开辟第二增长曲线。

从长远来看,AI行业的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。深瞳第二部能否逆袭,取决于它能否吸取教训,在估值泡沫破裂后,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自己。毕竟,市场最终认可的不是故事,而是真金白银的盈利能力。
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深瞳第二部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:对待高估值的科技股,既要看到其成长潜力,也要警惕估值泡沫。在AI这个充满变数的赛道上,没有永远的赢家,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生存者。


返回顶部